颜值不及陆小曼,才情不如林徽因,她放弃上亿房子,甘愿让于百姓
人们常说钱不重要,但真正不在乎钱的人又有几个呢?从古到今,因为金银财宝,多少亲兄弟闹得不可开交,变成仇人。要想成为那种毫不利己、专门利人的人,实在是太不容易了。
有人讲,钱最能看清一个人的真面目,不管平时装得多清高,说不为钱所动,但一碰到好处,立马就原形毕露了。金钱就像是个透视镜,能让那些假模假样的人在大家面前露出本来面目,同时也让那些真诚待人的人赢得更多尊重。所以,能在钱财面前保持平常心的人,真的很让人佩服。
在当今社会,要是哪个年轻人已经有了车和房子,那他肯定算是相当有出息了。特别是房子,在这房价贵得吓人的年代,一套房子能帮不少人解决生活里的大麻烦。
不过,那些真正心胸开阔的人,对钱财物质这些都不怎么在意,就像大作家丁玲一样。她或许没林徽因那么聪明,也没陆小曼那么漂亮,但她能把自己价值上亿的房产让给老百姓住,这种度量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。
【时代发声的思考者】
民国时期是个各路英才大展身手的时候,出了很多有成就的人,女的也一样。说起民国女性,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林徽因、陆小曼这些名字。但丁玲,作为民国的一个女作家,虽然聪明比不上林徽因,长相也比不上陆小曼,却凭借自己独特的风采,在当时的文学界里独树一帜。
丁玲小时候叫蒋伟,1904年在湖南临澧佘市一个有钱又有文化的家庭出生了。因为这个原因,她和别的女孩子不一样,有机会读书学习,还能和弟弟一起上学。她爸爸在日本留过学,思想很新,虽然妈妈是那种传统的女性,但也支持丁玲大胆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。在这样思想开放的家庭环境里长大,丁玲也变得非常独立。
18岁的丁玲到了上海,进入陈独秀等人开办的女校学习,在那里她接触到了五四时期的青年思想,这些思想为她日后独树一帜、勇敢为国家发声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思想根基。
在学校那会儿,她就是个特别爱写东西的女孩,也非常享受阅读。那时候,她把国内外的好多名著都看了个遍,久而久之,心里就痒痒的,想自己也试试写。就这样,23岁那年,她的第一部作品《梦珂》在《小说月报》上亮相了,从那以后,她的写作生涯就拉开了序幕。
之后她就一发而不可收,陆续写出了《莎菲女士的日记》、《在黑暗中》和《围炉》等作品,这些作品在文学界都掀起了不小的波澜。
后来,她挑起了左联的机关杂志《北斗》主编的大梁,还当上了左联党团书记,成了鲁迅麾下一位很有分量的左翼文人。那时候,她结识了共产党,并且在28岁那年,通过了组织的考验,正式成为了一名党员。
她的作品种类繁多,创作水平参差不齐,但都流露出作者在困境中追求希望,在挑战中寻找解决之道的不满与反思。特别是那些聚焦女性的故事,更是直白地批判了当时的社会,同时满怀对自由未来的渴望与解放的呼唤。
可以说,到了1936年11月,她带着自己的想法来到延安后,大大增强了陕甘宁抗日根据地原本不太强的文艺活动力量。
【遭受迫害】
人生真是变幻莫测,这位大名鼎鼎的文学家,在1955年和1957年不幸被冤枉为反对党的人,结果被派到黑龙江垦区去干了12年的体力活。紧接着,在“文革”那段黑暗日子里,他又被无辜地关进牢房5年。好在后来,他的冤屈终于得到了昭雪。
一个书生突然被要求干重活,丁玲起初也是感到非常吃力。农场的日子单调乏味,丁玲作为一位柔弱的女子,干起农活来显得有些费劲。但她没有选择退缩,而是拼命努力,想跟上大家的节奏。
十二年的农场时光,不仅让她的身体变得更强壮,更像是一场心灵的磨砺,锻造出了一个内心无比坚韧的丁玲。
坐牢那会儿,丁玲身上背着冤枉的罪名,但她没整天唉声叹气。她心里明白,只要是清白的,总有一天能沉冤得雪。再说了,她本来就不是那种特别看重名声和利益的人,所以坐牢、干活这些事儿,对她来说,根本不算啥大不了的。
直到1975年丁玲重获自由后,她竟然把和丈夫补领的工资中的一万元捐给了农村建设。像她这样慷慨大方的人,非丁玲莫属。
【淡然处之】
1984年,中央组织部发了个通知,说丁玲同志的名誉要恢复了,她这下总算沉冤得雪了。平反后的丁玲心情大好,一门心思扑在写书上。这时,她想起自己在北京还有个四合院,打算在那儿养老,继续搞创作。可等她大老远赶到那儿一看,四合院里已经住满人了。
以前,丁玲受委屈那会儿,她名下的房子被政府拿去分给其他人了。现在丁玲的冤屈得以昭雪,按理说这房子该归还给她。但丁玲心里明白,要是她把房子要回来,好多人就得没地方住了。
我房子并不缺,所以就向政府提出申请,想把这座四合院捐给政府,好让老百姓能继续住。你想啊,现在这四合院要是估价,得上亿呢!丁玲说捐就捐,这份胆识可不是谁都有的。她既没林徽因那么聪明,也没陆小曼那么漂亮,但她这愿意捐出上亿房产的行为,真是让人打心底里佩服!
因此,正是丁玲那份纯真与执着,让她在晚年不顾身体状况,坚持创作出了《魍魉世界》、《风雪人间》等总计100万字的好作品。她还办起了《中国》文学杂志,为中国文学界培养新人搭建了一个坚实的舞台。1986年3月4日,丁玲在北京多福巷的家中安详离世,享年82岁。
【小结】
丁玲这辈子经历了很多风风雨雨,尽管被命运捉弄,世道也对她不公,但她心里始终保持着纯真和热情。可能就是这份坚持,让她在中国近现代文学界有了自己的位置,也让很多人喜欢她的作品,敬佩她这个人。
有人讲,朋友不是长久的,只有利益才是永远不变的。要是这世界真变成只看重利益,那大家拥有再多的钱,到头来又有啥用呢?
一个只认钱不认情的世界,到头来只会养出一群没魂儿的赚钱工具。钱是好东西,但得赚得光明磊落,适可而止。虽说有钱能使鬼推磨,可不能为了钱啥事儿都干,更不能钻进钱眼里。要像丁玲那样,对啥都保持颗纯真的心,这样才能真正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!